关于将“生境花园”先进经验全面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生境城区”的建议(区第十七届六次会期意见代表建议第057号)
问题分析: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上海建设的号召,长宁区在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自2019年起,长宁区建设生境花园,成果显著,不仅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还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4年,《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 - 2035)》编制完成,构建起“四维一体”建设指标体系与三年项目推进表。同时,围绕践行习总书记于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提出的OECMs理念过程中,长宁区潜力巨大。基于此,长宁区应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凭借机制创新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从“生境花园”迈向“生境城区”。为此有以下建议:
对策建议:
一、强化“生境长宁”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在《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2035)》基础上,细化《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图》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协作机制,将“OECMs自主贡献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相关要求融入规划各环节。同时建立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建设成效,依据结果和城市发展实际调整规划与策略。
二、深入“生境长宁”本底调查:结合市生态环境局工作,运用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建立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引入公众科学项目,鼓励市民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扩大监测范围,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三、推动“生境长宁”数字孪生:基于城市数字底座,融合多种技术打造综合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升级数据要素,为政府治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拓展数字孪生应用,模拟生态建设方案,预测其影响,开展虚拟生态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四、鼓励“乡土植物”向“自生植物”转变:在建设中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如香樟、银杏等,为本土动物提供栖息地。培育自生植物群落,划定保护区,减少人为干预,监测群落演替。组织科研团队研究自生植物群落的生态价值,通过科普讲座、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保护意义,营造共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