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与回音
暂无图片

姓名:关峰编号:17216

民族:选区:82选区

党派:民进

代表组:虹桥街道代表组

代表联络室地址:虹桥路1155号代表联络室电话:22850847

关于上海硅巷找准定位形成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区第十七届六次会期意见代表建议第012号)

上海硅巷作为国际大都市中科技创新的代表,已经集聚800余家科创类企业,上海硅巷在推动长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正在逐步扮演重要角色。上海硅巷目前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包括找准定位形成产业集群和如何赋能长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产业集群建设是上海硅巷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硅巷已经集聚了800余家科技企业,但是主要涉及软件信息服务业、物流供应链产业,近年来,也聚集了一批拥抱前沿科技、具有硬核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但是并未形成有上海硅巷特色的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赋能长宁经济发展也是上海硅巷面临的重要挑战。硅巷的建设是为了赋能地方产业升级、税收和经济发展。上海硅巷的建设如何才能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赋能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找准定位,打造具有上海硅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上海硅巷拥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其中,两个研究所分别以硅族材料、硅基元器件为研究对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上海硅巷应该定位于高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发展。这样,上海硅巷和大院、大校、大所不仅和在地理上的紧密相邻,更重要的是,可实现链接科技上下游企业,持续转化科技成果。现在上海硅巷已经落地包括微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企业,如新微科技、矽睿科技、氪信科技、西井科技等。还应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集群,抓好招大引强和培育孵化。 二、提升区域产业能级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吸引和集聚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例如,新微科技集团、华为联通创新示范中心等创新载体在上海硅巷内集聚,推动了科技回归都市,促进了科技创新。接下来上海硅巷应该抓好招大引强和培育孵化像纽约硅巷一样打造一大批全国甚至全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企业,深度融入长宁区“3+3”重点产业,带动长宁区成为科创转化的“策源地”,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区域经济:上海硅巷赋能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税收做出贡献。 根据目前已有的数据,上海硅巷对长宁区的税收贡献值偏小,还未形成整体优势。未来,上海硅巷在长宁区“3+3”重点产业中的比重应该继续加大,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长宁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回复内容:
   关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上海硅巷找准定位形成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周年,市委提出,上海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源源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此背景下,长宁结合区域实际,把握科创回归都市机遇,积极探索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作为服务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长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一、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 我区于2023年制定出台《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六大专项行动为街区明确了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努力将“上海硅巷”打造成为科创转化的“策源地”、科创产业的“示范地”、科创生态的“承载地”、科创人才的“集聚地”。2024年,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打造被列为区委重点调研课题,并纳入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标志着街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区创新“党建+人才+产业+项目”“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聚焦人才引育、平台搭建和环境优化等方面,通过培养优质联动、培育优化赋能,形成多部门综合联动、上下游协调联动、产学研一体联动的引育格局,集中优势资源,发挥集成效应,助力“硅巷”品牌打造。 二、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创新生态 近年来,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街区不仅集聚了一批产业互联网细分赛道的优质企业,更培育了一批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企业。与此同时,智能网联、产业互联网相关的 AI+、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新赛道也在街区内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与全区产业发展导向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方面,新微科技集团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即以微系统所为创新策源地、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形成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流程创新生态。中科院硅酸盐所在硅基材料领域持续深耕,东华大学则依托其在新材料和时尚设计领域的学科优势,打造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进一步丰富了街区的科技创新矩阵。 三、优化服务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提升服务能级。全区各经济部门充分发挥现有区领导深度联系走访机制及“1+11+11”服务体系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支持,切实落实“区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在重点商务楼宇设立营商环境服务专区,引入税务、“一网通办”等智能自助终端,可办理超过700项政务服务事项。 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区科技金融服务站为平台,全面推动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在长宁区实施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公益性融资服务。加强与银行、投资机构之间的对接,联手银行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更好地提供贴近科技企业需求的投融资服务,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增强政策供给。今年1月,《长宁区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围绕鼓励科技研发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人才办继续实施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人才安居租赁房源规模,探索实施人才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生活工作的便捷度、感受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强化人才引育。通过举办国际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校企合作项目“揭榜挂帅”、支持企业设立各类人才团队项目、畅通专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等措施,多措并举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源来长宁创新创业,为科创街区建设提供人才服务支撑。 创新孵化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硅酸盐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新微科技集团成熟的产业孵化经验与产业生态优势,聚焦集成电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未来产业,以“材”“感”“智”为方向,重点打造“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服务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 四、激活科创氛围,繁荣创新生态 愚园路、武夷路等风貌道路建设成效显著,重点打造“硅巷 NO.1”、硅巷创客厅、武夷新象限、翡悦里等科创空间,吸引800余家创新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街区内定期举办“上海硅巷”早餐会、中美青创大赛、脑机接口产城融合会议、创新说等科创论坛活动,为企业家和青年创客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区域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五、下一步思考 (一)明晰定位方向,优化协同机制。立足长宁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整合交通便捷、产城融合等发展禀赋,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持续的城市更新、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活跃的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以打造“高质量孵化器、高品质科创微空间、高价值科创金融、高素质科创人才、高浓度科创文化”为目标,构建"一主街六组团"空间格局。探索深化与高校、院所、创投机构、服务机构的战略合作,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形成长效协同发展模式。 (二)聚焦核心产业,构建创新生态。围绕科创载体、高质量孵化器等,聚力发展产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两大核心产业。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持续筑牢AI、大数据等产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基础,不断丰富AI+产业应用场景,重点打造细分赛道产业互联网企业集群。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技术研发优势和成果转化平台优势,瞄准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传感三大产业方向,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集群。同步推进文创、消费等配套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引领的复合型产业生态。 (三)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创新赋能。聚焦科创服务的策源转化功能,加快打造科创孵化器,着力培育符合硅巷产业导向的硬核科技企业。促进各类服务融合并进,以区国资布局优化调整为契机,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国资系统科技创新投资功能,联合创投机构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招投联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及优质项目落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整合长宁金融园、“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党建联盟等平台资源,形成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探索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最后,我们感谢并欢迎您持续关注和支持“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与我们一道增强区域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