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关于聚焦文体团队、活跃社区文化的若干思考

  • 发布日期:2013-03-01
  • 点击数:69089
   区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建设“三个城区”的发展任务,指出:建设活力城区,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使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今年年初和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强调了要“鼓励和引导群众文化团队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此,北新泾人大代表组对接区工作要求和精神,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多元包容、更加文明和谐的活力城区的目标,以北新泾社区为蓝本,深入居民区开展了关于社区文化团队建设的调研,力求进一步挖掘社区文体团队发展潜力,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在团队活动中不断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创造性,凝聚群众、发动群众,增强广大居民们的家园归属感,为建设北新泾“宜居家园、和谐社区”增添更多力量。
   今年5月至9月间,代表组采取代表收集资料、组织集体参观、征询代表意见等形式,启动了对社区文化情况的调研工作。调研以社区群众文化团体为切入点,深入13个居民区进行数据搜集、访谈工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社区内89支、1572人参加的群众文化体育团队的基本情况、活动场地利用情况、团队成员构成情况、团队资源特色分析、群众文化团体展示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的考察,分析社区文体团队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解读社区文体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实现社区文体团队逐步向健康、规范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社区文体团队基本情况
   (一)居民区文体团队
   1、居民区文体团队基本情况
   北新泾社区13个居民区共有文体团队77支、团队成员1217人,涵盖了26个类别。其中,有传统经典的沪剧、越剧、腰鼓等;有修炼涵养的书画、品茗等;有提升技能的摄影、电脑、英语口语;有倡导低碳环保的花卉盆景组、生活综合班等,各色文体活动团体玲琅满目。
   2、居民区团队数量及人数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居民区文体团队数量与成员人数成正比关系,辖区内个别居民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新泾三村在这两项上远远高于其他12个居民区。究其原因,一是居民总量较大;二是人才资源充足;三是活动场地较大;四是居委干部精心培育。而有些居委由于大量居民动迁、辖区人口总量锐减,原本红火的文体团队活动也因此而遇冷。
由此可见,文体团队数量与人数受所在居民区所辖范围、人口总量、人才资源、场地面积、管理者认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居民区团队成员基本情况
   将居民区团队成员根据政治面貌、性别、工作情况等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党员220人,占成员总数的18%。其中,仅读报组一类团队就有党员81人,占党员总数的38%;女性968人,占成员总数的80%。特别是舞蹈、编织、健身等团队,女性比例更是接近100%。男性仅在读报组、拳操、象棋、摄影、电脑等团队中有一定参与率;团队成员基本由退休人员构成,占总数的96%。47位在职人员中,居委干部有40人,占在职总数的85%。
综上可见,推动居民区文体团队的发展,既要找准定位、又要另辟蹊径。一是要大力发展党员在团队中,特别是在读报组中的骨干作用;二是要针对退休人员占绝大多数这一特质,设计安排更多符合他们参与的活动;三是要根据男性的性格特征,创造条件拉动更多男性同胞参与团队活动。
   4、居民区团队成员年龄结构
   50—70岁的团队成员占了总人数的80%,他们是居民区文体团队的中坚力量,其中,61—65岁的人数最多,共有315人,占总人数的26%。50岁以下的人数最少,仅占总人数的3%。
究其原因,刚退休的居民因生活方式骤然转变还未很好适应,加之必要的家务操持,不常得空。60岁左右进入了老年生活的黄金期,因此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70岁后,则大多选择健身拳操或静态的读书会等活动。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设计合理的团队活动内容,同时,加大团队信息的宣传力度对于居民区文体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
   5、居民区团队成员重复参与率
   将各居民区团队中重复参与多支团队的人数除以团队成员总数,即得到居民区团队成员的重复参与率。重复参与率最高的居委达到64.06%,最低的达到5.38%,平均为27.11%。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重复参与率较低的居民区团队成员覆盖范围较广。以新泾一村二居和新泾五村为例,虽然团队数量并不是特别多,但各团队之间的类别区分度较高,成员重复参与率较低。
二是重复参与率较高的居民区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团队之间的类别区分度较低,且有些居民文艺才能较好,活动积极性较高,同时参与多个团队;另一方面,居民参与积极性较低,个别居委只能依靠某些积极分子参与多个团体来维持团队发展。
   因此,在分析重复参与率时不能一概而论,当其数值较高时,要仔细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一方面希望社区团队的受众面更广,另一方面也鼓励团队成员在能力许可范围多参加各类活动。
   (二)街道文体团队
   1、街道团队基本情况
   街道层面共有文体团队12支、团队成员355人。街道团队除了为居民搭建一个文体锻炼、交流沟通的平台之外,还承载着一项重要职能,那就是需要经常参与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及比赛。因此,街道文体团队在居民区团队的基础上,对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团队训练更为严格、管理更加规范、层次进一步提升,多年来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为社区屡创佳绩。
   2、街道团队成员构成情况
   从性别看,街道文体团队的成员性别构成也呈现2:8的比例,即男性71人,占成员总数的20%,女性284人,占成员总数的80%。
   从年龄方面看,街道各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为60岁,大部分成员的年龄区段在50—59岁之间,与居民区团队成员相比更为年轻。
   从活动频率看,目前,街道所有团队每周都至少有一次训练,在严格的活动纪律和考勤制度下,保证了街道团队较高的出勤率。
   综上可见,街道团队成员具有女性较多、年纪较轻、素质较高、主动性强四个特征。
   二、文体活动资源基本情况
   1、活动场地利用情况
   一是部分居民区活动场地局限性严重。其中,哈密居委与新泾七村尤为突出。特别是新泾七村,人口总量大、但室内活动室面积仅有30㎡,且小区内没有室外活动场所。其他居委也同样面临缺乏室外场地的窘境。有些居委采取了借用场地的方式用以缓解需求。而对于居民区活动室,虽然大部分都达到了100㎡以上的标准,但除去图书室、卫生设施、过道等不规则空间,实际可利用面积也大大减少。
   二是街道活动场地完全饱和。街道场地主要包括文化中心5楼多功能厅、乒乓房与健身苑,除了街道团队的训练外,还要借给部分居民区团队使用,有时街道一些小型的文艺活动也在此举办,因此日常的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旦到了家园之歌这类大型活动需要排练时,文化中心的场地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2、团队资源特色分析
   社区文体团队基本都有团队负责人,且拥有固定场所,定期开展经常性活动。但因各自的实际情况、资源特色不同,社区各团队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一是个别团队发展情况不甚良好。有些团队本来非常有特色,但近年来每次都是重复排练,队员觉得过于陈旧、没有新意,积极性较低,导致暂停活动。还有一些团队不是经常性开展活动,而是等到有演出任务时才会密集排练。
   二是部分团队特色明显、潜力巨大。新泾一村二居的书画班已颇具规模,影响力大。新泾六村的花卉盆景小组正蓬勃发展,颇受欢迎。蒲北居委的生活综合班、元丰居委的中老年英语口语班和北翟居委的电脑班等都办得有声有色。
   3、群众文化团体展示活动
   对于群众文化团体来说,除了要规范管理、加强建设之外,更要丰富活动,提供给他们展示的平台。通过调查,北新泾社区群众文化团体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开展展示活动:一是居民区联欢会;二是“周周演”活动;三是“家园之歌”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出了北新泾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的风采。
   三、社区文体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师资
   虽然所有社区文体团队都有团队负责人,但大多数团队都没有专门老师指导。目前基本靠团队负责人指导、团队成员互相交流以及部分成员到外部学习后指导团队三种方式进行。街道团队虽有部分派送老师,但有些老师教学方式不适用于社区居民、有些老师能力有限几年下来还是一些老套路,导致团队层次无法提升。
   2、场地局限性严重
   通过前文对场地利用情况的描述,社区文体团队对场地的需求可见一斑。舞蹈、健身等团队受场地限制情况严重,室外场地又往往受天气影响较大。缺乏活动场地也成为制约社区文化团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经费使用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今年开始推行的公务卡制度引起居民区及各团队负责人的极大反响,因社区文体团队购买物品时一般都比较小、散,如何在新的财务制度下解决好经费报销问题是现在面临的一大紧迫难题。
   4、青黄不接难题
   社区文体团队面临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方面,年轻力量输入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团队中的老骨干不肯退位,新学员又因刚开始学而跟不上进度,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团队发展两难的困境。
   四、加强社区文体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家园
   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居民区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北新泾应当继续继承和发扬“三民”特色,培养挖掘社区民俗文化团队和能人,让民俗之花在北新泾常开不败。要在街道和居民区层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真正实现“百姓戏台百姓演,百姓表演百姓看,百姓阵地百姓用,百姓之家百姓欢”。当然,长宁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团队,关键是要加强对原创作品的创作、指导,形成开放、与时俱进的文化环境。
   2、加强载体建设,努力做优文化品牌
   对于北新泾来说,就是要抓紧实施“一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即组织“家园之歌”一系列演出;打造十个民俗文化实践基地;培养百名手工艺制作艺人;培育千名文体团队骨干;组织万人文明培训。那么相较于其他社区,也要通过不断延伸自己社区的文化品牌来凝聚社区居民,吸引社区居民,使社区文化变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3、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文明素养
   一是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团队建设。为保证社区文体团队健康发展,街道层面应给予宏观调控,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社区支持系统,为支持团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充实师资力量。通过聘请部分专业老师,利用学校、共建单位、民俗文化中心的文化教育资源,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辅导活动,采用文体配送资源,为居民区提供各种教学资料、光盘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文体团队的师资队伍,指导和培养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活动水平。
   完善文化阵地。积极调配社区各种活动场所资源,特别是将街道场所设施的使用情况详细列出,盘活街道文化中心、各类学校、健身苑点、民俗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资源,进而缓解活动空间的局限性。
   转换投入模式。鼓励居民区与共建联建单位加强互动,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将有利于发挥社区内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合理使用经费。综合居民区提出的疑问,针对报销流程和注意事项,做好培训和说明工作。同时,结合居民区实际,进一步调整团队活动经费口径,将现有的经费用足用好。
   二是采取多种手段,推进团队发展。针对社区团队中退休人员占大多数这一情况,即要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团队活动形式。特别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成员,合理设计、安排符合他们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团队活动形式、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针对不同居民区的同类型团队,也应综合年龄、成员素质等多方因素,因地制宜地设计活动内容。基础团队也可以在既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又体现各自特色,实现百花齐放的效果。
社区文体团队的建设并非一成不变,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才能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时有效地吐故纳新。依照团队活动实际开展情况,将长期停滞、人员稀少的团队进行合并、重组甚至取消。同时,对接居民需求,适时创办一些特色团队、新兴团队。继续坚持“一居一特”的群文队伍建设理念,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团队,打出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并以点带面,推动北新泾社区文体团队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制度。社区文体团队具有松散性、动态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必须抓好管理人才队伍和文体骨干队伍的建设。抓好管理人才队伍,居委班子成员要统一思想、注重领导。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特别要加强团队的前期建设与培育,在方法上加强引导、在工作上不断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使社区文体团队实现自发、自觉、自愿的参与模式。抓好文体骨干队伍,采取通知招募、邻里推荐、人员排摸等多种方式,不断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对处于退休年龄段的社区居民,可以安排社区文化活动讲座,利用小区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社区文体团队情况、普及文化活动信息、吸引居民群众参与。在团队建设中利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发挥老骨干的传、帮、带作用,进而解决青黄不接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社区文体团队,特别是“一居一特”等特色团队,进行监督和考评。通过对团队建设中人、财、物的调配及使用,团队发展情况等多维度的考察,可以将团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并将苗头性问题扼杀在萌芽、有效规避。同时,也为引导、提高、促进团队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附件:[关于聚焦文体团队、活跃社区文化的若干思考]

提示:如无法下载,请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